新闻动态
2025-06-25 21:01 点击次数:186
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中有一句话:“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。” 这段话的含义十分明确,相信大家都能理解。我们现代人能理解其中的战略,古人也一定能深刻领会这一点。事实上,孙子兵法只提到了当敌人力量是我方的十倍时的情况,可能这是他认为最大可能的实力差距,胜负已经无悬念,因此他并未进一步探讨若兵力差距达到二十倍时如何作战。 然而,历史常常出乎意料。在一次战争中,敌方兵力竟然是我方的二十倍,而战果却是我方的彻底胜利,甚至结束了一个年轻的朝代。这场著名的战争便是“昆阳之战”!
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双方的兵力对比。为什么要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去对付仅有两万人的敌人?
当时,王莽的新朝政权岌岌可危,面临来自北方“赤眉”与南方“绿林”两大起义军的进攻。王莽最初认为北方的形势更加严峻,因为各州郡的起义军纷纷崛起,因此他决定将主力集中应对北方的赤眉军。然而,令王莽意想不到的是,南方的绿林军先后消灭了甄阜与梁丘赐的军队,并在南阳城下击败了严尤与陈茂。不久,刘玄自称帝号,更始帝,并提出恢复汉朝的口号,这一举动让王莽彻底无法忍受,于是他决定调整战略,将重心转向南方。
展开剩余68%王莽从各地征召了四十二万大军,分别由大司空王邑和大司徒王寻指挥。王寻原本负责驻守洛阳,计划与山东的赤眉军作战,却被调到了南方,与王邑会合。此时,昆阳城内的守军仅有约一万人。经过一段时间,刘秀指挥的援军从外面突围,最终带来了不到一万人的支援。守军和援军共计约二万人。按理说,如果王莽军指挥得当,战争的结果不可能出现任何意外。然而,王邑却犯下了致命错误,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利。
首先,王邑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没有果断攻击正在围困宛城的刘縯部队。当时,刘縯率领的汉军主力正在围攻宛城,几个月未能攻下。王邑的部下严尤曾建议他直接出击刘縯部队,这样一来,汉军主力被消灭,昆阳的守军将会孤立无援,战争结果可想而知。这个建议虽然明智,但王邑却未加采纳,仍然执意集中兵力攻击昆阳城。这虽然不是致命错误,但却为后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。
其次,王邑拒绝接受守军的投降。随着王邑军的猛烈攻击,昆阳城的防守变得越来越艰难。根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王邑的军队已经使用了各种攻城武器,箭矢如雨般射向城墙,城内的守军几乎无法忍受,甚至连打水都要背着水桶出去。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,守军主将王凤向王邑提出投降。然而,王邑竟然拒绝了这个请求,令昆阳的守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。面对生死存亡的绝境,王凤决定拼死一战,希望能带领守军从困境中反击。
最后,王邑轻视援军的到来。在《白虎通》中有一段话说:“一人必死,十人不能当;百人必死,千人不能当;千人必死,万人不能当;万人必死,横行天下。”意思是,一旦士兵有了必死的决心,他们的战斗力将大大提升。刘秀所带来的援军个个英勇无畏,誓死为胜利而战,而王邑只带着一万士兵应敌,且下令其他营的军队不要参与进攻,结果导致了全军溃败。王邑和他的军队被彻底打散,王寻也在乱军之中被杀。此时,城内的汉军在援军的帮助下突破了防线,围攻王邑的队伍最终成功扭转了战局。
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。通过这场战役,起义军歼灭了王莽政权的主力,为推翻新朝政权、恢复汉朝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快三有人带计划赚钱是真的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